三代试管前必看:PGT-A和PGT-M,你该如何选择?

[复制链接]
查看: 103|回复: 0

三代试管前必看:PGT-A和PGT-M,你该如何选择?

[复制链接]
查看: 103|回复: 0
lotusivf

181

主题

0

回帖

61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9
lotusivf 2025-9-19 13: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代试管前必看:PGT-A和PGT-M,你该如何选择?

PGT-A和PGT-M是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中的两个核心分支,它们的目标和应用有本质区别。

简单来说:

  • PGT-A:关心的是胚胎的“数量”对不对,筛查染色体是否有多或少(整体结构)。

  • PGT-M:关心的是胚胎的“质量”好不好,检测基因是否携带特定的致病突变(内部代码)。

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对比和解释。

核心概念对比表

特性PGT-A(非整倍体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M(单基因病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中文全称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检测植入前遗传学单基因病检测
旧称PGS(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D(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检测目标染色体的数量和大片段结构是否正常特定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关心问题胚胎是否有多一条(如唐氏综合征)、少一条(如特纳综合征)染色体胚胎是否携带导致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的突变基因
适用人群1. 高龄女性(>35岁)
2. 反复移植失败
3. 反复自然流产
4. 严重男性因素不育
5. 已有染色体异常生育史
1. 夫妻双方为同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携带者
2. 夫妻一方患有显性遗传病
3. 有遗传病家族史或已生育过遗传病患儿
4. HLA配型:为救治患有血液病的兄弟姐妹
技术基础主要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对全部23对染色体进行扫描计数。必须在PGT-A的基础上,为每个家庭定制化设计探针,需要先进行家系连锁分析(通常需采集夫妻和家族患者的血液样本)。
最终目的提高移植成功率,降低流产率,避免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阻断某种特定的遗传病在家族中的垂直传递,确保子代不罹患该疾病。

详细解释与比喻

1. PGT-A:染色体数量的“普查”

  • 比喻:想象一本书(胚胎)有23章(23对染色体)。PGT-A就像检查这本书的目录,确保每一章都存在,既没有重复(多一章),也没有缺失(少一章)。它不关心每一章里的具体句子(基因)是否有错别字。

  • 工作原理:从胚胎中取几个细胞(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盘,不影响胎儿本身),提取DNA,使用NGS等技术对所有染色体进行测序和计数。判断是“整倍体”(染色体数量正常)还是“非整倍体”(染色体数量异常)。

  • 结果:医生会选择一个染色体数量正常的“整倍体”胚胎进行移植,这能显著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2. PGT-M:基因序列的“精准校对”

  • 比喻:同样是一本书,PGT-M是在已知某一章某一段落存在一个关键错别字(致病突变) 的情况下,去精准地校对每一个胚胎的这本书,看这个特定的错别字是否存在。

  • 工作原理:

    1. 家系构建:首先需要收集夫妻双方乃至家族中患者(如已出生的患病孩子)的血液样本,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位点。

    2. 探针定制:针对这个特定的位点,为这个家庭“量身定制”一个基因检测工具(探针)。

    3. 双重检测:在对胚胎进行活检后,通常会同时进行PGT-A和PGT-M。先确保胚胎染色体数量正常,再检查它是否携带那个致病的基因突变。

  • 结果:医生会选择一个既不携带致病基因、染色体数量又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从而保证孩子不会患上这种特定的遗传病。

    三代试管 PGT-M

    三代试管 PGT-M

重要总结

  • PGT-A是“广谱筛查”,面向人群更广,主要解决的是胚胎因染色体数量错误导致的移植失败、流产等问题,是提高效率和普遍安全的手段。

  • PGT-M是“精准狙击”,面向有明确遗传病风险的特定家庭,目的是阻断某种明确的家族性遗传病,是保障基因健康的手段。

  • 一个胚胎可以同时做PGT-A和PGT-M。对于需要进行PGT-M的家庭,通常都会建议同时做PGT-A,以确保选择的胚胎在染色体和基因两个层面都是最健康的。

在选择进行第三代试管婴儿时,生殖医生和遗传咨询师会根据夫妇的具体情况(年龄、病史、家族史、遗传学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做PGT,以及具体需要做哪一种(或两种都做)。

推荐阅读: 探秘试管婴儿技术:第二代与第三代的差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玉麒麟 |

GMT+8, 2025-9-30 09:20 , Processed in 0.0533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