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中的多胎妊娠与减胎术

[复制链接]
查看: 36|回复: 0

试管婴儿中的多胎妊娠与减胎术

[复制链接]
查看: 36|回复: 0
IVF

159

主题

0

回帖

54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9
IVF 前天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管婴儿中的多胎妊娠与减胎术

在试管婴儿技术早期,为了提高成功率,医生通常会移植2个甚至3个胚胎,这直接导致了试管人群中多胎妊娠率的显著升高。双胞胎、三胞胎,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举两得”的喜事,但从医学角度看,多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对母亲和胎儿都构成严重风险。当喜悦与风险并存,一个艰难的选择——减胎术,便摆在了部分家庭面前。本文将客观、深入地探讨多胎妊娠的风险与减胎术这一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

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

一、 多胎妊娠:为何被列为“并发症”?

对母亲的风险: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是单胎的3-4倍,且发病更早、病情更重。

  •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

  • 贫血:发生率高达40%。

  • 羊水过多、胎膜早破。

  • 流产、早产:几乎一半的双胎和绝大多数三胎以上妊娠会在孕37周前早产。

  • 产后出血:由于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收缩乏力,产后大出血风险极高。

对胎儿/新生儿的风险:

  • 早产: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面临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风险。

  • 低出生体重。

  • 宫内生长受限:多个胎儿在有限空间内竞争营养,可能导致大小不均甚至其中一个胎儿严重营养不良。

  • 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单绒双羊双胎的特有严重并发症,两个胎儿通过胎盘血管交通支血流不平衡,如不干预,死亡率极高。

  • 出生缺陷:风险略高于单胎。

  • 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单胎。

二、 预防优于治疗:选择性单胚胎移植(eSET)

为了从根本上降低多胎妊娠风险,生殖医学界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行 “选择性单胚胎移植(eSET)”。

  • 理念:在拥有优质胚胎的情况下,每次仅移植一枚胚胎,将其余胚胎冷冻保存。

  • 数据支持:大量研究证实,对于预后良好的患者(如年轻、首次IVF、有优质囊胚),eSET的累计妊娠率(新鲜+冷冻周期)与移植双胚胎无显著差异,但将多胎妊娠率从30-40%降至1-2%。

  • 巨大优势:

    • 极大保障了母婴安全,避免了上述所有多胎风险。

    • 降低了家庭因早产儿/患病新生儿带来的长期医疗和经济负担。

    • 累计活产率不受影响。
      因此,与医生讨论eSET的可行性,是对母亲和孩子最负责任的选择。

三、 减胎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医疗选择

当多胎妊娠(通常指三胎及以上,或医学上不建议继续的双胎)已经发生,减胎术就成为了一项挽救剩余胎儿、保护母亲健康的医疗措施。

  1. 减胎术的目的:通过减少胎儿数量,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提高存活胎儿的质量。

  2. 手术时机:通常在孕11-14周进行。此时胎儿大小合适,NT筛查已完成,可对胎儿进行初步评估。

  3. 手术方式:主要为经腹穿刺减胎术。在B超实时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目标胎儿的心脏部位,注入氯化钾,使其心搏停止。整个过程对母体和其他胎儿影响极小。

  4. 风险: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减胎术可能导致:

    • 完全流产(发生率约4-8%)。

    • 感染、出血。

    • 胎膜早破。

    • 凝血功能障碍(极罕见)。

四、 伦理的困境与决策的支持

决定是否减胎,是夫妇二人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之一,充满了情感与道德的冲突。

  • 情感冲击:被视为对生命的“取舍”,可能带来巨大的负罪感、悲伤和内心挣扎。

  • 伦理考量:涉及对生命价值的权衡。

  • 决策支持:

    1. 充分的医学咨询:主治医生必须详细告知多胎妊娠的极端风险和减胎术的必要性、流程及风险。

    2. 夫妻共同决策:这必须是夫妇双方在充分知情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做出的决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被强迫。

    3. 心理援助:强烈建议在接受减胎手术前后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处理复杂的情绪,学习应对策略。

结语
多胎妊娠与减胎术,是试管婴儿技术衍生出的最沉重的话题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医学进步所带来的福祉与伴随的伦理挑战。作为患者,了解多胎妊娠的严重风险,积极与医生探讨单胚胎移植的可能性,是防患于未然的最佳策略。而当不得不面对减胎抉择时,请记住,这是一个以爱之名的、为了保护更多生命和母亲健康而做出的医疗决策,而非道德评判。寻求专业的医疗和心理支持,能帮助您更有力量地走过这段极其艰难的时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玉麒麟 |

GMT+8, 2025-10-18 19:51 , Processed in 0.0490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